摘要: 唐代开元通宝背月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因此,可以认为开元通宝背月纹当是一种兼具装饰和炉别的记号。
唐代开元通宝背月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我国古代钱币在钱背铸有背纹的,不是唐代开元通宝背月首创,而在唐代以前已有先例。例如: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有的背纹为四出四星;东汉时期的“五铢”钱,有的背纹为一“田”字,有的背纹似一鱼形;三国蜀汉的“直百五铢”钱,有的背纹为一“十”字或铸一“为”字,有的背纹为一“田”字,也有的背纹为一“∽”形。总之,在唐代以前的货币已有铸造背纹的习惯。
根据唐代以前货币所铸背纹,或作为装饰性的,或作为铸造地地名的,或作为铸钱炉别记号等特点看,开元通宝背月纹肯定不是地名,其他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装饰性的,一是作为铸钱炉别记号的。从开元通宝背月纹的情况看,部位规范,整体布局协调,线条粗细匀称、弧度大小适中、两端浑圆,使人观之,既无夸张之感,又无添足之嫌,由人工专门设计铸造所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认为开元通宝背月纹当是一种兼具装饰和炉别的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