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国粹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自商代的伊尹创制汤液,经北宋惠民合剂局制定成方规范至今,中药制剂已走过近四千年的发展史,中药老字号是这一传统的最好见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而总结出的治疗疾病的经验,他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国粹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自商代的伊尹创制汤液,经北宋惠民合剂局制定成方规范至今,中药制剂已走过近四千年的发展史,中药老字号是这一传统的最好见证。
在中国,虽然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药号,但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苏州的雷允上、广东的陈李济则是被大家公认的最有名的中医药堂了。这些中医药堂历经沧桑的发展史、神秘独特的制药技艺、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建筑店铺以及独具魅力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可以说是积聚了中国传统医药商业文化之精华。但随着现代化制药工艺的发展,那些口授手教的中医药堂之中独特的制药技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药工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后继乏人,一些优秀的传统中医药品,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邮政于2010年11月20日发行了《中医药堂》特种邮票一套4枚,邮票图案中所表现的4家中医药堂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分别是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陈李济四所老字号国药铺,这些故事当中的主角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走进了方寸世界。
(4-1)为“同仁堂”。主图为制药器具、针灸人体和店堂看病时的场景,上面为“堂仁同”牌匾,背景为“同仁堂”店铺外景。
同仁堂,原名同仁堂药室、同仁堂药铺。乐家祖先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其服务宗旨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2000年3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沉部分优良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底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4-2)为“胡庆余堂”。主图为制药器具、“胡庆余堂”开业报纸(局部)和作坊制药时的场景,上面为“堂餘慶”牌匾,背景为“庆余堂”店铺外景。
胡庆余堂,原名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开始筹建胡雪岩庆余堂药号,并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胡庆余堂是我国全面配制中成药、规模较大、创设较早的著名国药店,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有“江南药王”之誉。
(4-3)为“雷允上”。主图为在“雷允上”店铺里熬药时的场景,上面为“上允雷”牌匾,背景为“雷允上”店铺外景。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为姑苏名医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雷大升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清雍正初期正值壮年时在北京患重病。愈后弃儒从医经商,拜在苏州名医王晋山门下学医,游历于山东等地,采集中药材回到故里苏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了一家中药店,取招牌名为“雷诵芬堂”,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匮辩证》、《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无存,仅留下四部书名传至后人。
(4-4)为“陈李济”。主图为选药器具和“陈李济”作坊里选药材时的场景,上面为“濟李陳”牌匾,背景为“陈李济”店铺外景。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2人共同创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名号“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
《中医药堂》邮票以写真的技法,表现出中医药堂的药用器具,以及后柜加工炮制和制药过程,彰显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同仁堂”和“陈李济”两枚还分别出现老中医为患者切脉和针灸的铜人像。
邮票图案展示了多种传统中药器具:金铲银锅(胡庆余堂镇馆之宝)、铜杵臼、药碾、煎药罐、药罐、戥秤、乳钵以及泛制丸药等器具。邮票上还有胡庆余堂药品包装广告纸、雷允上中药、陈李济堂吹制传统蜡壳技艺画面。这些传统中医药器具和中医坐堂的画面,充分展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笔者真心地希望小小的邮票,能够为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堂老字号的影响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让中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