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隍庙旁,是江南园林艺术瑰宝之一。豫园占地30余亩,国内叠石成山,蓄水成池,楼台亭阁,精巧雅致,有“奇秀甲于江南”之誉。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隍庙旁,是江南园林艺术瑰宝之一。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是园主潘允端为其年迈的父亲安享晚年所建,园名即取“豫(愉)悦老亲”之意。豫园占地30余亩,国内叠石成山,蓄水成池,楼台亭阁,精巧雅致,有“奇秀甲于江南”之誉。园中景点40余处,漫步其中,可品味其曲折幽深、玲珑剔透之美,在周边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更能产生闹中取静、别有洞天之感。
2013年9月7日,为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和更好地宣传、保护文物古迹,中国邮政发行了《豫园》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湖心亭与九曲桥”。画面描绘了有高高翘起的屋脊,精致的梁栋门窗的湖心亭和蜿蜒的九曲桥,再现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魅力。
湖心亭原址是明代豫园中“南山”,即在荷花池中的小土山,上有凫佚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筑高二层由三个亭楼合成的湖心亭,成为清代豫园中结构和外观独特的木建筑,建造中用传统的榫头连接,没有使用一根铁钉。楼顶上有28只角,屋脊牙檐,梁栋门窗均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飞禽走兽及花鸟草木,还有砖刻和绘画,为明清遗留的建筑艺术珍品。又修建了湖心亭通向池东北岸和西岸的九曲桥。清咸丰五年(1855年),湖心亭改作为上海的第一家茶楼,至今仍是高品位的品茗佳地。1924年湖心亭在茶楼南增加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榭式建筑,从高处俯视,湖心亭就有4个亭子结构。
九曲桥原为石板木栏杆桥,1925年改为水泥桥。如今全桥由花岗岩和草白玉构成,桥长96米,桥面有15个弯。在每个转弯处的桥面上刻有四季花卉图案,从桥的西南角起依次为1月水仙、2月杏花、3月桃花、4月杜鹃、5月牡丹、6月栀子、7月荷花、8月桂花、9月菊花、10月芙蓉、11月茶花、12月腊梅,桥二头和湖心亭的桥面中又增荷花图案。九曲桥,按中国人的习惯,九是阳数最大的数字,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桥下为放生池。典雅、别致的湖心亭与九曲桥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4-2)为“大假山”。画面描绘了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令人神往的大假山。再现了“城市山林”的景观。
大假山,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精美、最大的黄石假山,高约14米、宽约60米,纵深约40米。山顶有望江亭,此亭当时可以东眺黄江浦江上数以百计的帆船壮观,北望吴松江(今苏州河)的两岸景色,特别到重阳节更是城里人登高望远之地。山麓也有一亭,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大假山气势宏大,用2000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见石不露土,是它一大特色,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的美誉。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登临其间,如入崇山峻岭之中。大假山让这座明代园林获得了“城市山林”的雅称。
(4-3)为“卷雨楼”。画面描绘了烟雾迷蒙的卷雨楼,再现了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的优美意境。
卷雨楼,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五楹,后有回廊。卷雨楼为曲折楼台,飞檐高翘,精雕细刻,取唐诗《滕王阁》“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4-4)为“玉玲珑”。画面描绘了婀娜多姿,鬼斧神工的玉玲珑,再现了镇园之宝的俏丽精致,玲珑剔透。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的镇园之宝。上海玉玲珑置于豫园玉华堂的草坪上,高约4米,俏丽精致,玲珑剔透,其迎风玉立之势,与元代铁狮、清代紫藤、明代银杏合称为“豫园四古”。据说此块秀石原来是隋唐遗物,是宋徽宗修建皇家园林艮岳时的花石纲遗石。千百年来,俏石玉玲珑几易其主,历尽风雨沧桑,最终在豫园定居下来,成为沪上一大景观。此石上有72个孔穴,自上浇水,洞洞流滴;自下烧烟,穴穴冒气,实乃鬼斧神工的天然之作,颇具奇趣。古人善品评石之高下,有“皴、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若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
本套邮票采用独特的钢笔水彩画技法,以水墨淡彩勾勒而成,颜色饱满、线条灵动,凸显了豫园园林的设计精巧、布局细腻的特点,质朴而不失高雅,简约又不乏精致,灵动中突显沉稳,不仅画出了浓郁的上海情调,而且表现了豫园这一古典江南园林洋溢出的海派文化特点。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