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因各省长期军阀割据而形成各省区自己的币制,各地差异很大。而邮票都是邮政总局统一印发的,再按当地币值照邮票面值出售。为防止有人从中牟取暴利,中华民国邮政时期在邮票发行中,采取加盖限省贴用邮票的方式。
中华民国时期因各省长期军阀割据而形成各省区自己的币制,各地差异很大。而邮票都是邮政总局统一印发的,再按当地币值照邮票面值出售。为防止有人从中牟取暴利,中华民国邮政时期在邮票发行中,采取加盖限省贴用邮票的方式。如“限新省贴用”、“限四川贴用”、“限吉黑贴用”、“限滇省贴用”等邮票。
其中“限新疆贴用”的邮票。加盖形式是“限新省贴用”5个楷体字,直行加盖于邮票中央。除面值1元票加盖红色外,其余均为黑色加盖。在加盖中出了毛病,“限新省贴用”5个字长16毫米,呈直行。但“限”字向左略偏1毫米,俗称“新省歪头”。这套邮票于1915年(民国4年)发行,全套16枚。在第二次加盖时,把“限”字移正,俗称“新省直头”。由于“新省歪头”邮票数量少,价格较贵。在这种“限新省贴用”歪头邮票中,令人们注目的是,在面值1元的“宫门”邮票上,加盖红色的“限新省贴用”5个字中,其中1枚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颠倒,变成“限省新贴用”。这种错体票是由于印刷工人马虎造成的。这次加盖不仅出现“限新省贴用”歪头,还造出“限省新贴用”错体票。这是限省贴用邮票中的珍品,为数很少,十分珍贵,这枚珍邮被集邮家列入“民国四珍”之一,备受集邮家重视。
1998年我国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修订版)标价:1枚加盖“限省新贴用”新票为10万元(人民币)。
1915~1940年(民国4年~29年)新疆邮政管理局在各种“限新省贴用”邮票凿孔“公文贴用”字样。
公文邮票是专供政府机关寄发公事邮件所贴用的专用邮票。1912年新疆“裁驿归邮”之后,邮局开始办理政府公文传递。当时的费用由政府拨给。由于这种方式漏洞很大,计件数量也不清楚,加之政府不能按时拨款,致使邮局亏损很大。为了改革这种弊端,新疆邮务管理局决定发行公文贴用邮票。目前所知最早使用此种邮票的实寄封是1918年5月17日由新疆省政府寄往吐鲁番政府的。新疆公文贴用邮票停用时间为1943年1月15日。实际上1919年到1928年使用得最为广泛。
公文贴用邮票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和邮局之间的邮资结算凭证,政府从邮局按照优惠价格购买这种邮票,然后分发给各级官署使用。新疆公文邮票是在普通邮票上面凿出“公文贴用”四个孔形文字。为了方便起见,把一个全张折叠起来凿字,于是孔形文字便出现正常式、背面式、正面倒头、背面倒头四种。由于新疆使用的全部是“限新省贴用”邮票,这种邮票只能在新疆使用。而公文邮票也全都是在“限新省贴用”邮票上凿字孔的。
新疆公文邮票共有152种。
(1)1915年(民国4年)
在新普1北京一版帆船12枚(除6分、7分、30分、1元外)“限新省贴用”邮票上凿孔。
(2)1916年(民国5年)
在新普2北京一版帆船“限新省贴用”邮票22枚上凿孔。
(3)1924年~1936年(民国13年~25年)
在新普3北京二版帆船“限新省贴用”邮票(除0.5分、1.5分、4分、10分、20分外)19枚上凿孔。
(4)1932年~1938年(民国20年~27年)
在新普4伦敦一版孙中山像“限新省贴用”2分、4分、15分蓝绿、15分红、25分邮票上凿孔。
(5)1933年(民国22年)
在新普5伦敦二版孙中山像“限新省贴用”1分、20分上凿孔。
(6)1933年(民国22年)、1938年(民国27年)在新普6北平版烈士像“限新省贴用”1.5分、1分、3分、8分、10分、13分、17分、30分、50分(北平加盖),3分、13分、20分、40分(上海加盖)邮票上凿孔。
(7)1940.12.3(民国29年)
在新普9香港烈士像无水印0.5分、1分、3分;有水印1分,票上凿孔。
(8)1940.12.3(民国29年)
在新普7香港中华二版孙中山像“限新省贴用”5分、8分、10分、15分、25分邮票上凿孔。
(9)1940.12.3(民国29年)
在新普8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有水印5分、10分、30分、50分邮票上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