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邮票名称比最初公布时多了“文化”二字,看似简单的变化,实则体现了红山玉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年前4个月已发行了8套邮票,欣赏之余,笔者发现,每套邮票从最初的邮票设计到最后的印制发行,都离不开一个“变”字,“变”的内容涉及邮票的图稿、名称、版式、防伪乃至设计思路等方方面面,而“变”的背后也透露出邮票发行部门的种种考量,这种现象颇值得解析一下。
《丁酉年》真假之变。邮票早在2016年8月8日就已开机印刷,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当天展示的图样,还是2016年10月新邮预订宣传海报上公布的图稿,都不是最终正式发行的图案。和图稿相比,邮票中的小鸡在颜色和造型上都出现了明显变化,笔者猜测,邮政部门之所以用“设计图稿”代替“最终图案”先行露面的做法,应是吸取了过去过早公布生肖邮票的正式图案造成假票提前出现的教训,因此,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可看作是遏制假票的一种新方式。
《拜年》民族之变。邮票从图稿中的“欢欢”、“喜喜”挂“福”字、贴年画,到正式图案中的“欢欢”、“喜喜”站在蒙古包前献哈达,画面内容变化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图稿改变,而是从2017年开始,《拜年》邮票将展开“民族大团结”的画卷,这也意味着《拜年》邮票的设计在今后将出现民族地域上的根本变化。
《千里江山图》不变之变。邮票在画面内容不可改变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简化了图稿边饰的文字介绍,丰富了边饰上的印章装饰,并推出了长卷版特殊品种。在这里,不变的是千里江山,变化的是世事沧桑。
《商务印书馆》防伪之变。邮票中的“商”字标识首次采用了光彩变色防伪油墨丝网印制技术,正面看是绿色,侧面看变紫色,这既将“商”字标识从画面中突显出来,又提高了邮票的防伪程度,同时,“商”字的变幻效果,也折射出商务印书馆120年来的沧桑之变。
《京津冀协同发展》颠覆之变。邮票和图稿相比,已彻底改头换面,这种画面颠覆性的改变和《拜年》邮票图案的改变并不一样,主要还是原先有些“纠结”的图稿显得过于前卫,有如置身于不可预知的未来世界,而这种设计手法并不符合集邮者的传统欣赏习惯,也不适合经济建设类题材邮票。
《春夏秋冬》四季之变。邮票原先结构参差不齐的图名“春和景明”、“夏致清和”、“五谷丰登”、“瑞雪丰年”变为四季分明的“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后,显得诗意盎然,同时,邮票图案增加了绿柳、红梅等季节性植物,并调整了背景色,使图稿中的四季场景变得更明媚、更活泼。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二)》形象之变。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千变万化的“变形记”。在“西游记(二)”邮票中,“智收白龙马”表现了孽龙变成白马时的“龙”、“马”之变,“猪八戒拜师”中的猪妖和“流沙河收沙僧”中的河妖,到“偷吃人参果”中都变成了出家人的打扮,八戒头戴僧帽,身穿袈裟,沙僧已经剃度,项下挂着的骷髅也换成了佛珠,两人也完成了由“妖”到“僧”的身份蜕变。
《红山文化玉器》票名之变。邮票名称比最初公布时多了“文化”二字,看似简单的变化,实则体现了红山玉器的历史文化价值。原先没有“文化”的《红山玉器》,给人感觉就是一套玉器邮票而已,而有了“文化”的《红山玉器》,玉器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这背后传递出的是华夏文明的早期文化痕迹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