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拜年》邮票是个备受欢迎的好题材,成为系列顺应民意。但是关于《拜年》邮票的票名早就引发众多邮友热议。尤其是画面难与《拜年》票名相符,故而早有邮友提出改进的建议。
《拜年》邮票是个备受欢迎的好题材,成为系列顺应民意。但是关于《拜年》邮票的票名早就引发众多邮友热议。虽然这个题材很能体现年味,图案也深受欢迎,可是屡年同名,则容易混淆,且引起交流、评说及使用的不便。尤其是画面难与《拜年》票名相符,故而早有邮友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次2017年《拜年》邮票换图给邮人带来惊喜,因为这一换图的设计思路回归了“拜年”的本义,消除了邮人的疑惑,平息了几年来的热议,引来一片称赞声。
一是回归了“拜年”的本义。首先换图解决了名图不符的问题。追溯“拜年”的原义,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形式是叩头作揖、抱拳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表述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按照习俗,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族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同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称为“团拜”。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拜年的含义是明确的,那就是“拜”,它是一种礼仪的形态、恭贺的表达。2015年《拜年》邮票的画面,就是一种典型的拜年形式。2016年《拜年》邮票的画面,虽然有南北方地域的不同,但图案分明是两个孩童在“欢度”新年,而非“拜年”,说成“拜年”似乎有点牵强。客观来看,2017年《拜年》邮票的原图和2016年《拜年》邮票,其画面都具有浓郁的年味,都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却不太符合“拜年”原义。2017年《拜年》邮票图案换成蒙古族儿童于蒙古包前献哈达,具有明显的“拜年”意义,回归了“拜年”的本义,因此《拜年》邮票的新规划值得称赞!
二是为“拜年”画面带来新气象。在《拜年》邮票画面中,如何体现各族人民新春拜年的场景,这次的图案引入了少数民族元素,且恰巧又与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相关,设计了蒙古族儿童拜年的场景,既符合拜年的本义,又给《拜年》邮票图案带来了新气象,从此《拜年》系列邮票既可如此延续发行,画面又打开了新生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春节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节日,拜年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传统风俗。将这个好题材与表现我国各少数民族迎新春拜大年的场景结合起来,让欢欢、喜喜以其他少数民族儿童的形象出现在拜年邮票上,这种以新的视角重新规划、展现我国各民族春节丰富多彩的拜年习俗的构思,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的规划和很好的设计思路。
三是解决了同名带来的不便。《拜年》邮票虽是系列邮票,但各年的票名最好能够有所区别,可以像其他系列邮票那样加上组号,或加上生肖年号。这次发行的《拜年》邮票已有了明显的标志性区别,一看票图上的蒙古族儿童,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哪一年发行的《拜年》邮票了。
四是《拜年》系列有规律地发行令人期待。应该说这次邮票的临时换图,体现了一个好思路、好规划的诞生,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拜年形式作为邮票画面,既有年味还不重样。尤其是能够反映出广阔地域、不同民族、全国性的新春拜年习俗,令人叫好的同时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