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于我国福建的寿山石,光泽晶莹,通灵温润。据考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开采发掘,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寿山石雕艺术,其技法高超,风格独特,在石雕业中一支独秀,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寿山石雕小型张
产于我国福建的寿山石,光泽晶莹,通灵温润。据考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开采发掘,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寿山石雕艺术,其技法高超,风格独特,在石雕业中一支独秀,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寿山石,又名壶石、塔石,为叶腊石之一种,通常呈致密块状,硬度1至2,比重2.66至2.90,产于福建省福外l市北郊40公里处的寿山乡。其石质脂润,五彩斑斓,纹理细腻,柔而易攻,为与青田石、昌化石齐名的中国三大名石之首。由于其不同的产区、质地、颜色等,可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约有100多个品种。
田坑石又叫田石,零散埋藏在环绕寿山乡约数里长的溪流两旁水田底古砂层中。这里的石料,原为山体中的矿石经风雨冲刷,被涧水、田水长期浸润而成,民间称之为“石帝”或“石中之王”。它因产地不同,又分为上坂、中坂和碓下坂,其中以中坂所产石料最为贵重。田石以色划分,又有黄、白、红、黑四种。其中黄田,俗称“黄田石”,举世闻名。主要产自中坂田,肌理隐现萝卜纹或红筋,石色富丽,有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4种。“黄金黄”为诸黄之佼佼者。而特别透亮的,又叫“田黄冻”。外面洁白,里面纯黄的一种,誉为“银裹金”。白田,俗称“田白石”,产自上、中坂,白中略带淡黄或蛋青。它纹理细腻,质地晶莹,石体温润。其外表黄、内里白的一种,称为“金裹银”。黑田,产自下坂,有黑皮、纯黑、灰黑三种。黑皮仅“皮”黑,肌理却为黄色,又称“乌鸦皮”、“哈蟆皮”;纯黑是通体黑中带赭;灰黑呈淡灰色,又称灰田。红田,又称“桔皮红田”,以色如桔子皮而得名,实际并不多见。
水坑石,产于距寿山乡约1.5公里的坑头。由于这里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润,多呈透明状。小坑石名称多与“晶”、“冻”有关,如石质透明、莹澈如晶的水晶冻;肌理如煮熟的鱼脑的鱼脑冻;如雨后晴空万里的天蓝冻;还有牛角冻、玛瑙冻、桃花冻等等,其娇嫩美艳至极,令人赏心悦目。其身价不亚于田坑石。
山坑石,分布在寿山乡、月洋乡方圆几十公里的岩石中。寿山石中大部分均为“山坑”,它分布最广,产量最大,市上出售的,也主要是山坑石。清初文人毛奇龄将其分为艾叶绿、蔚蓝天、瓜瓤红、虾背青、桃花水、羊脂、洒墨、笋玉等。
寿山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