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其中,折十型八思巴文钱的铸行量较大,至今遗存颇丰,较为常见。大元国宝其直径40毫米,重量约在24.11克,折十型无疑。
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
钱文计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版式较多,大小厚薄不等。其中,折十型八思巴文钱的铸行量较大,至今遗存颇丰,较为常见。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型钱,尽管遗存较丰,然该钱铸制质量较高,不吝用材,字口深竣,文字书写规矩端庄,钱体厚重有加,言其为元代铸币中除大元国宝和至正通宝钱之外的另一美泉,并不为过。
侧目钱体,观铸识相。但见本品,铸体厚重,本色鲜明。大元国宝其直径40毫米,重量约在24.11克,折十型无疑。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坦平地章,细缘细廓,字廓尤显深竣挺拔。毫无疑问,这一优质铸相乃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型钱之应有品貌,若非官炉所出,余盖不能为之。是故,其铸相开门,理所当然矣。
转眼面背,品文识书。面文“大元通宝”八思巴文四字,书写规范有加,布局协调,笔划莽壮,横直竖立,力道彰显。一句话,其书意端庄正点,官炉书相,无异无邪,一目了然。尤其值得注目的是,其背以汉文铸一个“宜”字,该字置于穿口上方正中。细察该一“宜”字,乃隶书书体,字形书意规范端庄,笔划清晰,字口深竣。其与面文字口铸相,堪为一致,官炉特征,自无疑问。显而易见,本品三相鉴识,无不过关,真实可靠,已然可予确定。而其背为何铸“宜”字,则一时很难悟之。由于其诸谱不载,也查无史籍记载以及泉家着文考释。
八思巴文通宝钱元代,是由蒙古贵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初年曾禁用铜钱,行使纸币。直至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之后,才开始恢复铸币,至大三年先后铸有汉文“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小平、折二钱,汉文“大元通宝”小平、当十钱,以及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钱。其中以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最具特色,是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该钱直径4.1厘米,厚0.32厘米,重21克,每枚当小平钱十文。读法顺序是上、下、左、右,与一般古钱读法不同。此钱“大元通宝”四字系蒙古八思巴文,这是由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用古藏文增损变形而创制的一种蒙古新字,属于拼音文字。1269年由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成为元代的法定文字,与汉字及其他各种文字并用。
由于年久湮没,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今存世不多。在我国琳琅满目的古钱币中,八思巴文钱币算得上有史料记载的少数民族钱文古币。
大元通宝,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1310-1311所铸当十蒙文大钱,即八思巴文“大元通宝”,上下左右顺序释读,光背无文,汉文大元通宝小平极罕见,另有供养钱。大元通宝小平,美品价值约150000 --18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