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 然而他们重视的仅仅是经济价值,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其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止于1911年。
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过一种背穿左为“戊子”右为“河”字的戊子钱。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不再为方孔圆钱形状了,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标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还有四字直读体满文。银币背面外圈顶部“光绪年造”楷体铭文,余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大清帝国银币”字样,内圈铸有正面腾云五爪龙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在中国古钱币的制造和鉴赏过程中,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都在铸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钱币的形制,还是币面上的纹饰图像、文字内容都被用来表达儒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包涵着传统宗教信仰、礼教观念的内蕴,寄托着古代人民崇尚自然的理念和美好的生活愿望。
钱币的制造动机并不仅仅是装饰和艺术欣赏,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古币以其独特的实体形态与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相融合,钱币除具备其实体的货币功能之外又承担着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职责,这一身份也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发生变化。
然而他们重视的仅仅是经济价值,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其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虽然大多数人不关心,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收藏家注重起古钱币的美学研究。研究古钱币,挖掘其文化底蕴,有助于对我国古代的书法、铸造等文化的研究,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提高了人们的素养品味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在千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