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明二史皆称张士诚建元“天祐”,而钱文实为“天佑”,祐与佑通,有上天保佑之意。天佑通宝背皆纪值,穿上有一、贰、叁(篆书)等字,径约25—40毫米,重约3.5—20克不等。
元朝末年,顺帝至正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至正十三年(1353),出身盐贩的苏北泰州白驹场人张士诚(1321—1367),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等聚集盐丁,起兵反元,占领泰州、高邮,并于至正十四年(1354)在高邮称王,引来元军大肆围剿,义军几遭覆灭。战后,所部饥困不堪,又逢淮东饥荒,乃决定渡江南下。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张士诚率部三四千人,从通州渡江,占领常熟,二月壬子朔进占平江(今苏州),改平江为隆平府,踞承天寺为宫,称周王,又改至正十六年为天佑三年,毁铜佛铸“天佑通宝”钱。元、明二史皆称张士诚建元“天祐”,而钱文实为“天佑”,祐与佑通,有上天保佑之意。
“天佑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等,面文楷书,直读,铜质赤褐,制作精美,文字秀丽,是效仿当时至正通宝制,并可与之媲美。天佑通宝背皆纪值,穿上有一、贰、叁(篆书)等字,径约25—40毫米,重约3.5—20克不等。该钱主要流通于浙西及淮、扬、苏、常等地,范围很窄,加之后来朱元璋的搜缴与销毁,现存世极少,尤以折二钱最为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