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非昔比,近年随着辽钱出土渐有所增,并由裴元博先生等广集深研,乾统通元宝之新型制和板式渐至增多,已非昔日之寥寥。 再观察钱形铸相,铜质直径30.2毫米,重达12.8克,铸体较为厚重,面文为“乾统元宝”四字,背穿上月纹。
今非昔比,近年随着辽钱出土渐有所增,并由裴元博先生等广集深研,乾统通元宝之新型制和板式渐至增多,已非昔日之寥寥。过去少见或不见,就不意味着不可再见或者再见就假,而且后出之泉版式更多,铸量更罕少,更为珍贵。在天时地利,条件具备的钱体下,只要其史未完全销毁,其总有一天会再现世间,正所谓,不是不现,时候未见矣。随着近年大东北基建开工,埋藏幸存下来的一些宋代珍泉,相继现世,从而才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幅辽代铸钱的辉煌画面和历史,此实物遗存和实证,臆造一说,自然是不堪一击,无需辩驳的不学无术之理也!
观此两品,乃一母同胞之姊妹钱,先看银质体态,红褐色间黑色包浆布满钱体,老银之典型包浆彰然,间发五彩,红褐色包浆入骨,钱体斑驳沧桑,千年传世遗珍品相,总体看其锈浆十分老道自然,铜质钱锈色包浆一流,可见有黑漆骨之相貌,蓝色浓浆包裹,冉冉锈色,层峦叠嶂,青幽薄锈,凝重包浆,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沧桑岁月之感,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正是东北罐装窖藏之出,一言以蔽之,银铜两锈质锈相凸显自然天成之相,锈门可开之珍藏。
再观察钱形铸相,铜质直径30.2毫米,重达12.8克,铸体较为厚重,面文为“乾统元宝”四字,背穿上月纹。银质钱直径30.2毫米,重达14.9克,铸体较为厚重,银铜两钱为同母之胞,铸相细节版式差无毫厘,不同材质相互印证,确实有遗存。再看其两品均铸精整有加,铸体阔圆规整,地章平坦,字廓深竣而高凸,穿轮方正而干净,比起小平钱的情况看,良好多了,特别是文字端庄清晰,是小平钱无法比拟的。如此典型特征,一派辽代官铸之相无需质疑。
由于其版式为记载无录,故我们可以对其形制书意辨识一番,从钱体大小看,这二或折三?按辽钱比较大尺寸看,似乎看折二为妥,但按泉制看,大于30毫米,称之为折三也合适。而细看文字书写之意,比较典型,其钱文笔划纤细,字体相对瘦小,“乾”字“长钓勾”,“宝”之典型隶书,而尤其是“元”字,需要特别注意,此“元”字整体相对娇小,其中,上“二”为左挑,第四笔为“竖折”向上的“勾”。整体文字布局协调,书写较为娇美。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特点,隶书书意,韵味十足,辽风盎然,迄今罕见。其独到之处,当为背穿上仰月。按泉痴山人《从契丹“国旗”、“国徽”看其“国号”》考证:“至于单日,单月,双月的图案应不是国之徽记,只是代表皇帝,太后、皇后个人的徽记,故按此判断本泉是否为太后执政掌权时期所特铸,看情况有很大可能,用于赏赐祭祀使用。
通过此钱的面世和辨识,愚不仅感叹万千,辽代铸币真可谓辉煌灿烂,创无数,识难尽矣!就目前而言,任何最新的谱着皆难以囊括!而在莽莽苍苍的中华万水千山之中,必将还有无数我们没有见到的品种。此,便是使我们无比敬畏之处,那种妄言已尽知数千年来泱泱中华浩瀚泉事泉品之人,其幼稚可笑,岂不令人扼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