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篆书书相可鉴,其既非西夏,亦非辽代所铸,而符合金代铸币的书相制式风格,故可根据此篆书钱文,确断其为金代官炉所铸,书相开门而无需详析矣。其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坦平地章,穿轮干净。对于金代大安钱为何长期未被发现,成为金代铸币最后的贵族?
首先,品文识书。展目本品,可见其面文乃“大安元宝”四字,篆书书体,旋读。其笔划虽粗,且小有粘连,然可感其篆书规范端庄,笔划横直竖立,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由此篆书书相可鉴,其既非西夏,亦非辽代所铸,而符合金代铸币的书相制式风格,故可根据此篆书钱文,确断其为金代官炉所铸,书相开门而无需详析矣。
其此,观铸识体。可见本品铸制规整,直径为24毫米,重约7.45克,铸体厚重,小平形制确定。其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坦平地章,穿轮干净。其背穿廓较阔,似修穿略微不足。观其字廓,深浅适中,鼓凸自然有度,毫无故作高凸之态。而以此厚度重量而言,其具备初炉钱(抑或试铸钱)之基本特征。简而言之,本品铸相规矩整洁,官炉铸品特征鲜明,故其铸相可谓开门。再者,辩锈识浆。不难看出,本品浑身锈垢裹缚,其锈色深浅相间,色质自然纯真,结垢而成皮壳,附着凸显紧实不糟。薄锈之处,可感包浆浓烈自然,熟老滋润,踏实不虚。续辩材质,青铜质地无疑,铜色熟旧之感十分鲜明。无需细表,本品锈相,凸显耄耋,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开门锈相,并不存疑。
面对本品,三相一材鉴识下来,无异无邪,可谓开门见山。对于金代大安钱为何长期未被发现,成为金代铸币最后的贵族?究其原因,愚见以为,根本上是存世量罕少,而存世量罕少,就通常原因来说,就是当时的铸量少,而进一步来看,铸量少的首要原因,则往往是试铸,而试铸之量一定小,故而小量试铸之后便因某种原因停铸了。而这我们还可以通过本品之较为厚重的特征来加以证明,因为,历史但凡试铸品,往往用材足量,铸体规整而浑厚。故而,我们似可认为,金代大安钱正是试铸品性质,最后导致遗存稀薄,存地范围狭窄,难以发现之结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