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铸两年之后,明孝宗驾崩,明武宗即位,改元正德。第二年,明武宗就下令各地钱局,正式停铸“弘治通宝”。钱币市场上,这种云南地方铸币与中原钱局铸造的“弘治通宝”常被分开售卖,以示区别。
明代铸钱,为避明太祖朱元璋的“元”字之讳,一律称之为通宝。曾缔造了“弘治中兴”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于弘治十六年(1503)开铸的“弘治通宝”,为传世数量相对较少的明代铜钱。究其原因,是其在开铸之前,朝廷曾对铸钱的数量有过总体的规划,不仅明确了每文铜钱重一钱二分的形制,还规定了两京及各省钱局每年必须完成的铸额。
但弘治末期,天灾频仍,瘟疫、洪水、饥荒连续发生,地方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各地钱局铸造的铜钱仅为原计划的十之一二。开铸两年之后,明孝宗驾崩,明武宗即位,改元正德。第二年,明武宗就下令各地钱局,正式停铸“弘治通宝”。由于铸期只有三年多,铸量不丰,传世的“弘治通宝”多为光背小平钱,铸造工艺大都较为粗劣,钱文书体也略显粗疏。根据钱文中的“治”字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种。“治”字的偏旁三点水,下半部分相连的被称为“连水治”,三点水完全分开的则称为“分水治”。其中,“分水治”的数量相对较少,价值也比“连水治”要高出一筹。
由于明代各地钱局铸钱所用的铜材质地、钱模各不相同,“弘治通宝”的颜色有深红、淡红、水红、青白、金黄等好几种。若是根据书体细分,又可分为粗字和细字两种版别。粗字的“弘治通宝”钱文笔画较粗,丰满圆润,显得质朴凝重;细字的“弘治通宝”钱文纤秀细瘦,飘逸明快,显得更为追求艺术效果。另外还有一种由云南地方铸造的“弘治通宝”,工艺较为粗糙,书体粗犷,以粗砂铸造的钱肉凹凸不平,多呈面小背大状,外缘略带毛边。钱币市场上,这种云南地方铸币与中原钱局铸造的“弘治通宝”常被分开售卖,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