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红山文化发现命名的经过。阐述了从100年前红山文化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被命名,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被确定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经过。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造型及用途。指出:龙的起源与红山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关联,红山先民为什么会创造出“猪龙”这种奇特的玉器造型,以及红山玉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文章的第三部分推测了红山文化与中国历史的渊源。根据红山先民生活的年代即活动的区域特点,推断出他们应与中国历史上的炎帝部落有关联。
距今1万年左右,中国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思想已产生了对于美的追求。原先仅用作生产工具的一些“美丽的石头”,人们已经能够把它们和其它普通的石头加以区分,做成了各种可以佩戴的装饰性饰品。随着人们对这种“美丽的石头”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玉石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更产生了一个玉文化高度发达的文化——红山文化。
一、红山文化被发现命名的经过。
1906年的一天,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曾经在赤峰一带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见到了环绕着石头的古墓。
图片中间者为鸟居龙藏
其实,鸟居龙藏看到的这些环绕石头的古墓,其中有的就是后来震惊世界、被专家们称为“积石冢”的红山文化墓葬。1908年,鸟居龙藏带着对红山文化不甚理解的遗憾,离开了喀拉沁。
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考古学和人类学,期间认真阅读了鸟居龙藏等撰写的赤峰考古调查研究的论著,开始关注红山文化。1930年冬季,他到达当时属于热河省管辖的赤峰考察。
梁思永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他收获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等一批文物。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梁思永回到了北平。日本占领热河刚刚4个月(1933年7月),打着学术研究旗号的日本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团便迫不及待地来到热河,在朝阳、凌源、兴隆、承德、赤峰等地,对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日本人带走一批玉石器、陶器和青铜器。
日本的考古学家们将他们攫取的所谓“成果”,全部带回了日本,放在了京都帝国大学教研室。3年之后,滨田耕作等人发表了名为《赤峰红山后》的发掘报告,认为红山后遗址包括赤峰第一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
红山文化的命名者尹达
1955年12月,著名考古学家尹达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版。在《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章中,尹达根据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点分析,把分布范围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
我国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在20世纪70 年代才开始。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征集到一件高达26厘米的墨绿色“C”型玉龙[1]。1973年,阜新市文物站收集到玉勾云形佩、玉鸟、玉鬼等玉器,这批玉器是在胡头沟村河边断崖处被洪水冲出的一座古棺中出土的,经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这里除了有红山文化遗物,还有春秋时期的青铜短剑,就将这批玉器的年代暂定为西周至春秋之间。1979年,在陵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顶又发现了三座石棺墓,出土了玉勾云形佩、璧形器、鸟等11件玉器。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三处地点有共同的特点,都分布在红山文化区内,附近有红山文化的遗址和器物,玉器的造型与制作工艺上与商周玉器有较大差别,应早于商周。
1981年杭州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上,辽宁考古学专家孙守道、郭大顺二位先生大胆推断:“这批玉器应属于红山文化遗物”。指出,“西辽河流域多年来出土的这类玉器,包括龙型玉和各种鸟兽形玉在内,既非属于商周,也非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而应是红山文化的遗物”。至此,中国北方这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被定在了5000年以前。
二、红山文化的玉器种类、造型及用途。
红山文化的玉器种类很多,最为常见的器形有C形玉龙、玉猪龙、玉发冠、玉兽面纹佩、勾云形玉佩、玉龟、玉鸮等。
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的C形玉龙,高26厘米。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采集。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采集的碧玉龙,高26厘米,龙体系用一整块玉料加工而成,色泽碧绿,完整无缺。龙首吻部前凸,略翘,嘴紧闭,鼻端平缓,端面近椭圆形,双眼凸起呈细长梭形,额及颔底皆刻划细密的斜方格纹,龙的身躯光素无纹并弯曲成“C”字形,无足、无爪、无鳞、无鳍,基本上是蛇形。颈脊长鬣飞扬,在光滑弯弧的背部,有一对穿的小孔,可供系绳悬挂。该龙造型奇特,雕琢细致,是红山文化玉龙的精品。
有关它造型的渊源,也许可以通过之后的一次考古发掘找到。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遗址(可以说是红山文化的早期遗址)进行挖掘。在清理完6个储藏食物的窖穴后,他们发现中间还有一个大灰坑。灰坑里发现了一条8000年前的“龙”。龙身由一些石块和陶片摆放成为“S”型扭曲的形状。而“龙”的头部竟然是一个野猪的头骨!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在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这条被推断为5000多年前的“中华第一玉龙”的形象,不就是一条猪首蛇身龙吗?也许这就揭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崇拜的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
玉猪龙,高:15厘米,最宽:10厘米,最厚:4厘米。淡青色岫玉,侵蚀较重,器表大部分已呈鸡骨白色。1989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红山文化另一个典型的玉雕是“玉猪龙”。对于“玉猪龙”的说法,不少专家有异议,提出了应该是“熊龙”。笔者怎么看,这种玉雕表现的也不像是个熊。也有人因为它的特殊造型和“C型玉龙”作比较后提出了“玉龙胎”的说法。我们来细看一下它的造型。该物的头部硕大,眼睛很圆,两只耳朵竖起,从正面看形成一个“V”型。嘴部上下的獠牙清晰可辨,身体小而卷曲,尾部接近头部与下颚相连(有的玉雕是分开的),的确就像是一个动物的胚胎。这种“玉胚胎”就是“C型玉龙”胚胎的象征吗?
1、吉林农安出土 2、巴林右旗羊场出土 3、7、建平牛河梁出土
4、围场下伙房出土 5、巴林左旗尖山子出土 6、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
8、敖汉旗大洼出土 9、征集品,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
10、辽西地区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11、翁牛特旗黄谷屯出土
12、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
通过上图这12条玉龙的形象,是否可以感到玉猪龙“成长”为玉龙的过程呢?我们再来回想下中国兴隆洼那条最早的石龙。它除了“身体”是由石头和陶片摆成了“S”型外,头部是一个野猪的头骨。如果“C型玉龙”的头部是猪头,那么“玉龙胎”就是“玉猪胎”,龙的前身有可能就是猪!
古人为什么会崇拜猪呢?
1、猪是勇气与力量的象征。野猪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老虎与熊也很少会招惹它。野猪的皮十分厚,猎人们的长矛很难刺穿它的皮肤。它发起进攻时,快速地奔跑直线进攻。即使威胁它的敌人逃到树上,也要把树拱倒发起攻击。野猪的这种力量与精神应是古人所崇拜,尊敬的。
2、猪与红山先民同处一个生活区域,是人们肉食生活的主要来源。
远古时期的东北和蒙古东部一带森林覆盖,走兽众多,为野猪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这里也是早期中国人的祖先红山先民们居住的地方。人们惧怕野兽的同时,也在狩猎野兽。很少有人听说古人杀死老虎吃掉的说法,但味道鲜美的野猪肉却是红山人所喜爱的。后来人们抓到小野猪后,为了保证今后不用经常狩猎就可以吃到猪肉,开始了围栏驯养。一代代的野猪圈养在人们的房屋旁,渐渐磨灭了野性,成为了后来我们熟悉的家猪。这一驯养中国早在8000年前就完成了。兴隆洼人的墓葬里就发现了与死人一起下葬的猪骨。100多年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仍然把饲养的猪作为生活用肉,祭祀时的主要牲畜。
3、猪是人们财富的象征。“家”字每一个人都会写。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确定了这个字的写法。屋檐下,有一个豕(就是猪的意思),证明你生活比较富裕可以成家了。在汉代,贵族们死后下葬之前,都要在手里握上一块“玉猪”(红山人死后就有了在手里放“玉握”的习俗,只不过那时放的是“玉龟”),代表自己生前的富足。直到解放前,农耕的汉民族(包括南方少数民族)家里如果能有头猪,证明生活还是比较好的。
4、猪被红山先民看成是自己的祖先。看了这个标题,很多人也许无法接受,但事实很有可能就是这样。我们再来看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这个称呼应该最恰当)。它的造型很像是一个猪的胚胎。试想一下,当原始人类狩猎了一头怀孕的母野猪,当用石刀剖开它的腹部后,发现了这个奇怪的“东西”。稍有些生物知识的人就知道,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很相像的。当一位部落中的女子流产后人们所看到的“东西” (人是高级的哺乳动物)和母野猪腹中几乎是一致的。那时已有思考但还很愚昧的人类可能因此而困惑惧怕很长时间。“难道野兽最初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什么关系?”于是人类开始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开始祭祀猪神。在感谢它带给了人们食物的同时,希望神灵宽恕自己这种为了生存而“屠杀同胞的行为”。
人类26天时的胚胎,像不像玉猪龙?
鸡、猪、狗、羊、人已经成熟胚胎的对比。
5、猪是强大生育的象征。古代人类对于生命的产生是非常崇拜的。但当时混沌状态下的古人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猪的生育能力是很强的,人们把猪的胚胎(他们认为那是生命的来源)做成玉雕佩戴在身上进行祭祀,以求使部落可以得到更多的人丁(中国人自从那时起就把人口众多看成是繁荣的标志)。
马蹄形玉器,长:18.7厘米、径6.8厘米--9.5厘米。青色岫岩玉,玉质中有黑色斑状。1979年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红山文化墓葬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蹄形玉器,可以被认为是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红山文化玉器。马蹄形器的造型成“圆筒状马蹄型”,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由下往上圆的直径渐渐扩大最终成为图上这种状态。从侧面看,它的外壁从下到上,程向后坡的弧线型。而且玉器的壁极其薄,有的仅为一毫米!很难想象5000多年前的祖先们可以在没有金属陀具的时候能做出如此难度而精美的玉器!
关于这种玉器的用途有不少争议。除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曾发现出土于腰部外,其他均发现于墓主人头部附近,而且只发现于大墓。这些玉箍形器多数下面都有两个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小穿孔,应该是用来插发簪或者系绳子用的。从出土时的位置和造型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头饰品。细看它的造型,像不像我们古装剧里汉唐时期,汉族男人用来固定头发的冠?所以也有人俗称这种玉器为“玉发冠”。看来,清代以前(清代汉族男人就梳上辫子了)汉族人带冠的习俗是从“红山时期”开始的。而这种“玉冠”不是一般的人使用的,一定是做法的巫师或者是军队首领,也可能是王,才可以享用!如果是这样,那它也将是最早的“玉王冠”。
兽面纹玉牌,长28.6厘米、宽9.5厘米。玉呈深绿色,有黄色瑕斑。199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兽面纹玉牌的正面是一个兽面的形象,上面琢磨出兽眼与兽眉。下部带齿的部分像野兽的牙齿。兽面的两侧是由另一种野兽的侧面脸构成,整个玉件为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玉器。根据它的齿部很像人们所用梳子的齿,所以这种兽面纹玉牌极有可能是当时古人使用的“玉梳子”。
勾云形玉佩,长20.9厘米、宽12.9厘米 、厚0.9厘米。1987年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第1号墓出土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勾云形玉佩的造型十分怪异,因为它看上去有些像我们绘画时所绘的云朵,因此得名“勾云形玉佩”。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造型好像并非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云朵。有的专家根据古代气候的变化,提出红山先民生活的地区应该植被茂盛,水域深阔,水族生物如龟、蛙、鱼、蚌等十分丰富,提出了“水崇拜说”。笔者比较认可这种观点,玉器本身更像是打着漩涡流动着的水流,应该更名为“勾形水流玉佩”才对。
兽首形玉牌饰,长10.2厘米、宽14.7厘米、厚0.4厘米。玉呈淡绿色,微泛黄。1989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兽首形玉牌饰出土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的墓主腹部。从出土的位置来看,这件玉器应是墓主生前系于腰部的一件玉带饰。它的造型看上去就像玉猪龙的正脸展开图。细而深的琢磨线生动得表现出猪龙脸部的高低变化。
人首三孔玉梳背饰,直径12、孔径3.9、厚0.6厘米,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三孔形玉器的使用功能,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三孔形玉器是史前的巫具;第二种观点认为三孔形玉器是并封人祭祀祖先的礼仪玉器;第三种观点认为玉三孔器是玉质梳背饰。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1999年海盐周家滨遗址发现的一件良渚文化完整的玉梳背饰上,有连着象牙齿的梳子。在已发现的大量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梳背饰的底部,都有像在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三孔形玉器一样的底部穿孔。反对它是玉梳饰的学者认为,有的三孔形玉器的下部没有穿孔。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斧上同样没有穿孔,却并没有影响它们捆系在木棒上使用。
玉龟,长:3.9厘米,宽:3.6厘米,厚:约0.5厘米;长:4.8厘米,宽:3.8厘米,厚:约0.5厘米。1989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藏。
1989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中出土两件玉龟,分别位于墓主人的左手和右手处。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了汉代墓葬中的玉猪握。汉代的贵族墓里,墓主人的每只手里都要握一个玉猪,已表示生前的富足也要带入阴间。看来这种人死后在手里握玉的习俗在汉代以前的3000多年时间里就早已被古人采用了。
玉鸮,高:5.1厘米,宽:5.15厘米,厚:1.56厘米,重:53.99克,比重:2.93,硬度:6.5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世纪30年代出土(具体出土资料无)。
鸮,是指猫头鹰。由于红山文化的玉鸟多数都是这种像猫头鹰落在枝头的造型,因此这类玉雕都被称作“玉鸮”。鸟崇拜是中国最早崇拜的动物之一,它几乎同太阳崇拜一样地古老。在人们的原始思维中,太阳就是天空中飞翔的一只火鸟。在中国,鸟崇拜几乎是与太阳崇拜融为一体的。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太阳鸟崇拜大约产生于距今8000年前的农耕文化初期,且具有明显的图腾性质。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洞庭湖区发现了许多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遗址,在这些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上,经常能见到太阳鸟的纹饰。同样在北方的红山文化,以玉雕来表现对鸟的崇拜也同样盛行。
红山文化的古玉造型如此丰富,它们在那个时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的早期形式)的遗址中,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器——一对玉耳环(也叫“玉玦”)。可见,玉器最初的功能只是作为人们身上的一件装饰品,表达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但随着宗教的产生,玉器原先的装饰作用产生了变化,由原先一般任何人都可以佩戴的装饰品上升到了只可以由巫师佩戴,用来祭祀的神物。
扣球珠最大直径:2.48厘米,最小直径:1.36厘米。玉质莹润细腻光洁,黄色,半透明。1982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共68枚。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
上图是像扣子一样的红山文化的小玉珠。它们的背面都有像牛鼻子一样的“牛鼻穿孔”。很显然,这些玉珠可以用丝线缝合到衣物上面。同样,在红山的玉鸮、玉龟等玉器上面也有相同的“牛鼻穿孔”。巫师在做法时,穿上缝着大量玉石的衣物翩翩起舞,达到一种弥幻的境界来与神沟通。玉石在衣物上彼此碰击而发出的清脆声音更加深了仪式的神秘感。这与100多年前,满族人的萨满巫师在做法时,衣服上的金属物碰撞产生响声的作用是一样的。古玉文化发展到商周时期,它的神物象征被王权象征所取代。2005年在陕西韩城西周诸侯墓里出土了一串七璜连珠玉组佩,它就是诸侯王生前挂在胸前的饰物。此时玉器碰撞产生的响声,已经是庄严的王权象征了。至于一些造型巨大的红山玉器,它们也大部是在祭祀时悬挂或摆放在祭坛处,用来朝拜的神物。
三、红山文化与中国历史的渊源。
自从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有关这种文化的归属问题学者们产生了疑问。由于它地处长城以北,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经常出没的地方。学者们开始把红山文化归在了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直到后来有了更多的考古证据,还在红山文化地区发现了中国历史最早的“C形玉龙”后,才确定它的年代是距今5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它与华夏文华有着重要的渊源。
红山文化的玉鸮大量出土后,一些学者根据“玄鸟生商”(《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的记述,又联系了红山人制作的玉鸮有可能就是纪念“玄鸟”,提出了红山先民就是商族人祖先的观点。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妇好墓里也的确出土了一件红山时期的小勾云形玉件,好象有了更好的证据。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2005年陕西省韩城的一座西周时期贵族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件红山时期的玉猪龙。(见下图)
陕西韩城出土的玉猪龙,高:14厘米。2005年陕西韩城3座周代大型贵族墓第26号墓出土。现藏不明。
1977年,湖北省随州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过特征很像西北齐家文化时期的玉琮。在后代的古墓中发现前代的遗物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此就说红山文化只是商族人的祖先。笔者认为,红山文化与中华历史的最好联系可以上溯到“炎帝时期”。
“炎”字在甲骨文里被写成两个火叠在一起的形象,本意是“火光上升”或“焚烧”。在远古时代,古人类对于火的崇拜是可想而知的。而火在色彩上可以表现为红色,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喜欢红色的民族,节日里挂红灯,新娘子穿红衣是再普遍不过的事了。因此,炎帝也可以理解为赤帝、红帝。这一方面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有关的。红山文化的核心地区在内蒙古的赤峰市。赤峰的蒙语为“乌兰哈达”意思为“红色的山峰”,因为当地的土壤里含有大量的钾长石矿物而使山体呈现出红色,“红山文化”也因此而定名的。一个生活在周围都是大量红色山峰地区的强大部落,他的领导者完全可以称为“赤帝”或“炎帝”(甲骨文里,“帝”字被写成了祭祀的贡桌)。而且,红山地区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玉龙。可见,黄帝、炎帝时期对龙的崇拜已经是非常普遍了。这些思想最终影响了后世的帝王,把自己以龙自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可以见到的红山古玉看成是炎帝留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遗物。
在中国北方大地沉睡了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古玉越来越多地被后人所发现,它的魅力与影响力将随着更多的考古发现被后人所熟知。当我们自豪自己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时候,不仅仅只有甲骨文和青铜器,更有蕴含着至少5000年历史的红山古玉向世人证明我国历史的辉煌!